虚拟号段是什么意思
2015年,我国正式推行手机号码实名制政策。
十年间,所有人在办理手机号时必须携带身份证件,实名制在规范通信市场、遏制非法通信行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10年过去了,骚扰电话依旧频繁,甚至老百姓还发现,明明自己就得强制实名制,怎么犯罪分子还能用上“虚拟号”?
实名制:初衷虽好,落差不小
2015年,为了从源头上打击电信诈骗,保护用户的隐私和财产安全,我国在电信行业大力推行实名制政策。
这些政策的初衷是美好的,要求新办理手机号卡的用户必须携带身份证进行实名注册,或通过扫脸认证,以此将手机号码与用户身份信息绑定。
通过将手机号码与用户身份信息绑定,一旦出现骚扰或诈骗行为,便可迅速锁定机主,精准打击犯罪。
然而,十年过去了,电信诈骗并未就此隐匿无踪,其骚扰电话和诈骗手段却愈发猖獗,甚至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更令人气愤的是,许多诈骗电话来电显示的都是虚拟号码,用户虽然能接听,但却无法回拨,也无法查询到背后的任何信息。
“虚拟号码”是什么?
先说一下,大众所理解的“虚拟号码”,可能包括了通信行业的“虚拟号”,以及诈骗分子常用的“虚拟拨号”两个部分。
先说虚拟号,或者说“电销外呼系统”,它可不是传统三大运营商那边供给普通人用的手机号段。
它主要是由三大官方运营商授权的虚拟运营商所提供,以公司资质申请和备案后开始使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无卡化”。
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网络购物与即时配送行业对隐私保护的重视,使其逐渐登上了大家生活中的“大雅之堂”。
而虚拟诈骗分子常利用的虚拟拨号,直接依托设备将境外拨打的电话号码进行“转接”,从而伪装成国内号码。
通过在国内架设相关设备,在借助非法获取的实名认证号码作为跳板,他们虽身在缅甸,却仍然能实现远程操控拨打电话,进一步增加了追踪和打击的难度。
实名制下的漏洞与挑战
虚拟号跟虚拟拨号,一个正常使用就合法,一个不论如何都违规,这两项被滥用,甚至被广泛应用与诈骗,背后与实名制监管的漏洞密切相关。
虚拟号码本就是为了隐藏真实号码信息而设计,不仅无法回拨,更不遵守实名制规则,这给监管带来了极大难度。
还有,之前甚至发生过诈骗分子千里迢迢跑去农村“送福利”,以各种小恩小惠诱骗老年人开卡,随后将收来的卡投入各类灰产的事。
骗子手段复杂多变,套路层出不穷,这让普通民众往往缺乏深入了解的动力与时间。
而这种信息不对称,最终才导致了部分群众对电信运营商产生了一些误解,甚至产生相关部门 “不闻不问” 甚至 “故意放任”的错误认知。
信息安全,任重道远
实名制的推行,是社会治理在通信领域的积极探索,其初衷是为了保护公众的隐私和财产安全。
无论是虚拟拨号还是虚拟号码滥用,其本质都是“实名制漏漏洞”所带来的“敌暗我明”。
但是采取“因噎废食”法,用放弃实名制的方式“保护”普通民众隐私,显然只会起到让诈骗分子的手更加猖獗的反作用。
实际上,电信运营商在打击电信诈骗方面一直默默付出,做了诸多不为人知却又极为重要的工作。
自2020年起,相关部门就展开了专项打击电信诈骗的“断卡行动”,而运营商们也积极协助,严格执行号码管理,对异常通信行为的号码果断采取关停措施。
因此,只有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技术监管、强化部门协同、提高公众防范意识等多方面的努力,弥补实名制的漏洞。
他们深入研究电诈的特征和手段,利用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挖掘潜在的诈骗线索。
以广东移动为例,仅一年时间就协助警方捣毁了超过1300个诈骗窝点,这一数字只是冰山一角,全国范围内的贡献更是不言而喻。
可以说,对于如今虚拟号码行业存在的种种乱象,加强技术监管,明确虚拟号码的管理规范和法律责任,提高违法成本,种种应行之措正在逐渐发挥着它的功效。
守护信息安全,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更与民众日常息息相关。
经各方携手形成合力,才能真正让实名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虚拟号码不再成为诈骗的温床。
【信源:
实名制运行10年,为何电信网络诈骗依然存在?——南方周末 2023年6月27日
凤凰网,胡锡进:为什么老百姓全都实名制了,但电诈集团却能规模性虚拟隐身 】
#夏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