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影业的衰落 生机 融合

转自:团结报
□曹雨晨
中国台湾地区电影,有过耀眼的辉煌。20世纪60年代后期,电影产量曾高居全球第三位;“台湾新电影运动”的作品,曾获得A级国际电影节大奖。但从20世纪90年代起,台湾电影因诸多因素影响,开始衰落,直至今日。纵观台湾电影的发展,既有成功的宝贵经验,也有失败的惨痛教训,研究台湾电影产业的浮沉,既对大陆电影业有所提醒,也对华语电影发展极富启迪。
台湾电影的衰落
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给世界电影之林奉献了“健康写实电影”“乡土电影”“琼瑶言情片”“清新校园故事”以及带有鲜明简约、诗化、写实、人文、批判特征的“台湾新电影”。这些纯真的电影,让人感受到传统之美、乡土之美、道德之美、人性之美和写实之美,影评人宋子文在《台湾电影三十年》中赞叹道:“人们从这些作品里汲取了最为扎实的一份艺术营养,并在那个台湾电影最为矛盾的年代里见识到了文学、艺术的多重力量……。”
20世纪60到80年代,台湾电影在华语电影圈风头无两。在鼎盛时期,台湾电影一年的产量有二百多部,曾高居全球第三位。“台湾新电影运动”,将华语电影推向国际,侯孝贤的《悲情城市》(1989)在第46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荣获金狮奖。
20世纪90年代后,台湾电影开始走入低迷。其实1987年7月后,电影创作环境非常宽松,没有了传统道德观念的约束,还有比较优越的电影扶持政策。这时期的电影人可以自由地使用闽南语、改编乡土文学、展示大陆风光,以及对台湾当局的抨击。就在人们都以为台湾电影将迎来宝贵的发展空间时,却意外发现,电影业却原地复沓甚至倒退起来。“台湾新电影运动”在提升了台湾电影的文化艺术品格,使华语电影走向国际时,来自国际A级影展的奖项也使台湾电影文化走入误区。那时的台湾电影界出现了一股对国际影展美学观的依附迎合风,关注市场尝试拍商业片的电影人基本都遭舆论排斥。电影学者孙慰川在其《当代台湾电影1949-2007》中写道:“创作者关心的不是本土观众的审美趣味,而是国际影展评委们的口味。”影评人宋子文面对这一现象痛心道:“这些被给予厚望的新时代电影新锐们居然将台湾电影带向了一个死路。”
1985年后,各大电影公司的制片量开始下滑,1996年后,每年产出量只能维持在15至20部,台湾影片票房份额自然也一路下滑,1997年其票房所占份额已不足1%。
21世纪以来,台湾电影业仍在产业边缘挣扎。影评人宋子文在《台湾电影三十年》中写道:“2000年后的台湾电影,是在一派‘假死’的状态下存在着的。”2001年产量才11部,票房份额跌至最低点。尤其2016年后,台湾电影产业发展更加萎靡。据台北市票房资料统计,2016年首轮院线放映的中外新旧影片多达745部,其中外语片608部,华语片128部,华语片中台湾拍摄的只有69部。
生机与融合
生机何在?这需要从原因中找。从台湾地区电影发展看,导致其衰落的原因很复杂,最关键的在三方面:市场、内容、资金。台湾当局对好莱坞电影的态度从虚与委蛇的进口配额管理到满盘放弃的全面开放;电影产业结构中,受外国资本与台湾地区资本联盟裹挟,台湾当局未能有效平衡制片业与发行放映业的生产关系;电影商业性不足,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无法给养台湾电影产业,是造成三大问题的主因。
从市场来看。1946年11月国民党政府和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包括好莱坞电影在内的美国商品在中国境内的销售基本畅通无阻,在台湾地区的美国商品销售同样也适合这一条约的规则。好莱坞八大片商曾在台湾设立办事处,可直接在台湾发行好莱坞电影。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积极”援助台湾,仅1952财政年度给予台湾的援助即达3亿美元。在此历史背景下,国民党政府对台湾地区进口影片首次实施“配额管理”。《农复会与国民党当局关系变化探析 (1948—1953)》一文披露过具体数字:在1954年颁布的《国外电影片输入管理辨法草案》及《国外电影输入管理办法》中规定:限额以1952年7月至1953年6月止,分配各国输入之配额,每年外片输入以444部为基准,其中美国影片349部……444部外片进口数额一直维持至1960年,其后逐年减少外片进口数量,不过减少比例都在10%以内。对此配额,文章写道:“电影市场成为拉拢美国的政策贡品”“台湾因此沦为好莱坞电影的倾销之地。”彼时台湾电影的年产不过两位数(1955年9部,1956年34部,1957年88部,1958年86部,1959年49部……),无论数量、质量都无法与数百部美国电影抗衡。《台湾电影:政治、经济、美学(1949-1994)》一书对1968年至1989年台产电影年上映量有个统计:“外片和港片,占有约75%,台湾本土制作电影只有约四分之一。”发展中,台湾电影占比更加萎缩,2008年到2016年间,台湾电影市场平均每年上映460多部影片,而台湾电影每年上映45部,所占比例不到10%。台湾电影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
如何解决台湾电影市场?机会何在?
台湾市场被好莱坞等外来电影挤压由来已久,涉及历史、政治诸多原因,因而外片主宰台湾电影市场的格局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但可以在台湾以外的空间找市场。
2014年以来,大陆有多部爆款台湾电影上映并获得盈利,如《痞子英雄2》(2014)《甜蜜杀机》(2014)《当男人恋爱时》(2014)《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2018)《缉魂》(2021)《周处除三害》(2024)等。其票房的成功,均因中国大陆超大规模市场对优秀影片的放大效应。
2016年以来, 在大陆市场如此庞大体量的吸引下,已有数位台湾导演、演员和其他工作者登“陆”寻求机会。遗憾的是,具有走出台湾开辟新市场意识的只在少数,大多看不到华语电影最终将走向融合的大趋势,台湾影评人焦雄屏特别提醒:“台湾电影离大华语圈愈来愈远。”
早在2003年“CEPA”及2010年“ECFA”协议之后,大陆、台湾、香港的电影产业与电影文化已进入融合的新阶段。大陆、台湾、香港分别贡献了资金、市场、创作人才。从电影工业发展、商业类型化转型、电影创作人员流动等方面,内地与香港已经实现了深度融合、互利共赢。《黄金时代》(2014)《湄公河行动》(2016)《红海行动》(2018)《中国机长》(2023)等大量合拍片已成为中国电影中具有票房与口碑的佳作。
相对香港,大陆与台湾的合作业绩平平。尽管经过十多年磨合,且合拍片也逐渐成为台湾地区电影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两岸合拍片几乎没有在两岸形成口碑与票房俱佳的作品。《一吻定情》(2019)《重返20岁》(2015)《痞子英雄2》(2014)等电影,许多人连片名都没听过。根本原因是台湾电影的传统所致,更多凸显出非商业性的人文写实性,而不像香港电影那样有着丰富的类型经验。针对该情况,近年两岸合拍片在策划初期,便从题材类型、主创选择等方面考虑两岸共识性需求。
从内容来看。
一直以来,当台湾电影市场充斥着大量好莱坞的成熟商业类型电影时,台湾制作的电影除了公营制片公司出品的大制作战争片外,其余的商业类型片主要还是以传统的武侠片、惊悚片、“琼瑶式”言情片及其衍生的校园青春片为主;少量的写实主义、乡土或亲情伦理电影只能在有限的影院中获得不多的排片机会。这些情节老套、低成本的“小清新”“文艺腔”和简陋的商业片,如何与大投资、大明星、高科技的好莱坞电影,以及将孝悌忠仁礼义耻等几千年中华文化道德观以巧妙的方式反复加工进商业片中的香港电影抗衡?
不可否认台湾电影人得心应手的健康写实、青春校园,民俗乡土、地域风情片中蕴含的东方魅力、中华哲思,文化自觉、人文关怀,是台湾电影献给世界的“艺术之光”。但台湾电影的当务之急是活下去。实际上,近年来台湾电影涉猎范围已渐多元,产出了包括犯罪悬疑和爱情文艺等多种类型佳作,成功的如《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周处除三害》,只是希望步子再大一些快一些,跳出轻车熟路的传统题材和叙事模式,改变目标市场和组盘思路,让台湾电影打出一片自己的商业天地。
从资金来看。
在台湾的电影产业结构中,电影制片业与发行放映业之间的不平衡关系极大制约了台湾电影产业发展。面对台湾不景气的经济环境,电影资本大多积极介入电影发行或放映行业,对电影制片业的投资慎而又慎。投融资平台缺乏,制作资金短缺,是困扰台湾电影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2010年大陆与台湾实施“ECFA”协议后的两岸合拍电影,主要采取的合作方式为:台湾制作,出导演、编剧、演员,大陆负责资金、发行。而且采用“大陆、台湾、香港电影通过共同融资、联合制作、多元发行、深度推广的多种方式,已基本实现成本分摊、风险共担、资源互补、收益拓展、利益共享的创作合作。”
结语
台湾电影产业的衰落由来已久,原因复杂,半个多世纪的沉疴宿疾,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阻碍台湾电影产业发展的外片垄断市场问题、电影人怯于走出小岛,融入华语圈的顾虑,都在阻碍台湾电影的新生。只有继续推进大陆、台湾、香港电影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深度合作的模式,建立大格局、大视野的华语电影共同体,打造题材类型多样化的华语市场。假以时日,融入华语圈的台湾电影定能在有利于大陆、台湾、香港电影发展的华语电影生态中复兴。
备注:文章电影海报来自www.douban.com及猫眼电影专业版APP
(本文作者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文化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